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蓝色关注我们

目录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及其转型:基于人情关系维度的考察

......罗必良,耿鹏鹏(6)

村庄的治理结构与地权界定

......曹正汉,郑琰(19)

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成本与中国乡村治理

......许庆,刘进,杨青(32)

新乡贤、变革型领导力与乡村治理

——基于嵌入式多案例研究......张利庠,唐幸子(40)

组织与制度

大力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助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金三林,张海阳,孙昊,陈炫汐(53)

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研究

——基于生产传统与现代市场的共生视角......王长征,冉曦,冉光和(60)

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机会主义行为研究

——基于S省Q村的实地调查......王钰文,王茂福(72)

产业经济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田野,叶依婷,黄进,刘勤(84)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业产出:事实、机制和政策含义

......方观富,蔡莉(97)

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真赔”了吗

——基于全国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牛浩,陈盛伟(113)

后疫情时代我国大豆进口稳定性及产业发展研究

......汤碧,李妙晨(123) 

其他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测算与建设研究

......戈国莲,刘磊(133)
01

乡村治理及其转型基于人情关系维度的考察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

耿鹏鹏(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农村历来是一个“有序”且“非正式制度化”的乡土社会。人情关系内生于村落血缘、地缘、亲情所维系的熟人差序格局之中,并构筑村社感情、人际交往与利益交换所遵循的有序社会规范。传统农村的封闭性、外部机会的有限性、农事活动的高风险与低保障性,决定了人情从本质上表达为基于感情维系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基于“付出—回馈”村庄秩序的公共隐性契约。但传统人情社会中秩序的建立、运转皆与现代社会不相匹配。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与开放,农村人口流动的可能性较高;国家扶贫的兜底机制、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机制、非农就业的流动机制等均诱发了传统秩序的撕裂与解体。本文以人情关系的现代转型为分析线索,揭示中国农村从传统人情社会的感情参与,逐步转换为成本收益核算的选择性参与;从人情“隐性契约”过渡为现代契约;从人情交易、村社道德转变为市场化交易、契约道德的历史嬗变。本文强调,农村人情关系由“依存性”向“竞争性”的转变,正在推进乡村治理的深刻转型。由此,建立有效匹配现代市场条件下的缔约机制和基于诚信、声誉的契约道德,是重塑人情关系及村庄治理秩序的重要线索。

关键词:中国村庄;人情关系;隐性契约;乡村治理转型


02

村庄的治理结构与地权界定

曹正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郑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对于村庄地权的研究,一种理论视角是“产权的社会视角”。然而,“产权的社会视角”通常把村民所处的“社会”视为外生的,并在此前提下,探讨“村庄社会因素”对地权界定的影响。本文的观点是,与地权界定相关的村庄社会因素,不完全是外生的,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这种具有内生性的社会因素,属于村庄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即围绕村庄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所形成的治理结构,简称“村庄经济的治理结构”。本文证明,这种村庄经济的治理结构,是在村庄土地开发和地权界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成之后又将对后续土地开发和村庄地权界定方式产生持续影响,还可能因后续土地开发而发生演变。因此,关于村庄地权的研究,“产权的社会视角”既有其理论价值,也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性,以便把村庄社会的内生性纳入分析框架。

关键词地权界定村庄社会村庄经济的治理结构


03

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成本与中国乡村治理

许庆(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刘进(上海财经大学三农研究院)

杨青(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进而决定了社会治理形式。本文通过梳理1949年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制度变迁的历程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其技术进步缓慢,风险规避意识强烈,生产剩余及积累有限。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贯彻外生的以重工业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推行农业生产集体化,人民公社全面建立,乡村治理制度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易成本急剧上升,产生了严重后果。自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小农生产经济模式回归,人民公社解体,接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逐渐内生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过渡,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生产,这一变革为我国乡村治理制度的重构与创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关键词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成本乡村治理


04

新乡贤、变革型领导力与乡村治理

——基于嵌入式多案例研究

张利庠,唐幸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乡村治理强调乡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关键在有效领导。本文选取四个样本村,分别是广东省A县G村、江西省B县X村、山东省CS村、陕西省D县Y村重点关注各样本村中G1X1S1Y1四位典型新乡贤采用嵌入式多案例分析方法探索新乡贤变革型领导力形成的背景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乡贤蕴含的四个关键特质即个人魅力、实力、创造力、关爱能力可使其在乡村治理中形成变革型领导力能够顺畅政府新乡贤农民链条实现村民及乡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乡村善治及乡村振兴研究建议构建新乡贤的识别和筛选机制引导具有变革型领导力特征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唤醒社会沉睡的新乡贤资源吸引城乡各方面人才在农村创业创新加强对新乡贤治理乡村行为的监管力度与风险防范

关键词新乡贤变革型领导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05

大力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助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金三林,张海阳,孙昊,陈炫汐

(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


摘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一以贯之的方向。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特大超大城市规模过度膨胀、部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萎缩的两极化现象为促进城镇化的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应把县域城镇化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位置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积极构建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县域城镇的就业吸纳能力、人口承载能力、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关键词: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


06

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研究

——基于生产传统与现代市场的共生视角

王长征(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冉曦(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冉光和(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社成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对策。以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乡土生产传统和现代市场特征间的共生为切入点,探讨农民合作社基础上的农村产业融合如何发生的问题。通过陕西省袁家村案例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在乡土生产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内部化处理方式,以兼容形式进入市场领域,构建了农村产业市场的“在地秩序”。进一步揭示出集体经济形成了农村空间资源议价的基础,内生合作式自主经营应对了复杂市场任务,参与式多级分配实现了利益共享,以此形成“专业合作社联合—新型市场主体关系—产业聚合体”的农村产业融合路径。农民合作社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实现了农村由“弱基础”向“强农村”转变的集体形象,并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对本土化市场和现代化市场的规则实现兼容和重塑,推动对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农村产业融合;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07

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机会主义行为研究

——基于S省Q村的实地调查

王钰文,王茂福(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代理人村干部的机会主义行为问题严重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村干部机会主义行为何以发生,却较少回应此类行为差异化的逻辑和原因机制。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的社会嵌入性视角,结合对S省Q村实地调查的现实案例分析后发现:村民与村干部围绕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活动形成了不同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监督成本差异,使得不同代理关系结构的约束有所不同;而委托代理关系的社会嵌入性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软化代理结构约束;代理结构约束和社会嵌入性软化之间的耦合,决定了村干部机会主义行为的策略空间及选择位序,使其产生差异化的机会主义行为选择。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委托代理关系;机会主义行为;社会嵌入性


08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

田野,叶依婷,黄进,刘勤(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数字经济驱动城乡融合发展,进而不断推进农村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生产力的新阶段,这说明,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逐渐成为未来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农村发展数据,采用熵值法评测乡村数字经济和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指数,分析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同时引入城乡融合发展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为关联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形成数字赋能,通过城乡技术、资源、市场流通,从而推动乡村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城乡市场有效对接,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第二,通过基准回归检验得出,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且城乡融合发展在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第三,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作用效果根据农业劳动力规模的不同存在异质性,数字经济对农业从业人数少的地区乡村产业起到促进作用,且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也仅在从业人数少的地区显著。关键词: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中介效应


09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业产出:事实、机制和政策含义

方观富,蔡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摘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推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本文使用2014—2018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及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产出,这主要是由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和农业机械利用率的提高,而不是农业人口的增加。通过地区和农作物种类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山地地区的农业产出促进作用更大;相比于肉类,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粮食类作物、油类作物、棉花类作物的产量具有更大的正面影响。因此,本文建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继续完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建设。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业产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机制


10

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真赔”了吗

——基于全国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牛浩,陈盛伟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存在赔付不科学的问题。本文基于全国27个省份2011—2018年的数据,利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分别从赔付比这一“赔付广度”指标,以及赔付率这一“赔付力度”指标测度农业保险赔付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在“赔付广度”上,赔付比能够与成灾面积比构建显著的正向关系,但存在超比例赔付现象,这会加大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在“赔付力度”上,赔付率并不能与农作物减产率构建显著的正向关系,说明农业保险业务因为超比例赔付、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难以再做到“应赔尽赔”。两个方面的实证结果共同反映出较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农业保险因赔付“生态”被打破而并未实现“真赔”。要解决这一问题,加快实现科学定损与理赔、简化业务流程、明确政府定位、规范市场秩序至关重要。关键词:农业保险;赔付比;赔付率;减产率;准确赔付


11

后疫情时代我国大豆进口稳定性及产业发展研究

汤碧,李妙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摘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我国大豆消费量巨大且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其供给稳定性和进口稳定性息息相关。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前有中美贸易摩擦,后有新冠疫情,势必影响大豆进口和中国大豆产业的未来发展。本文运用GTAP模型模拟了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两种情景下大豆进口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情景下我国大豆总进口量都会缩减同时大豆进口成本上升,且两者叠加影响更大。本文认为,第一,我国大豆进口结构在加速调整,从美国进口转向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等国家,长期内进口源有望多元化;第二,我国大豆产业自主意识增强,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大豆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期。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豆贸易;中美贸易摩擦;GTAP模型


12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测算与建设研究

戈国莲,刘磊(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国家的重点建设领域,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抽样调研,运用线性增长法和调查归类法两种方法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仍然较大,运用线性增长法测算的投资总需求为69308.6亿元,调查归类法测算的为70169.8亿元,两种方法测算的结果误差为1%,表明本文测算的结果具有稳健性。鉴于此,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继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均衡、合理规划布局、完善投入机制、规范资金使用、加强维护管理以及打破不合理传统观念六个方面着手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线性增长法;调查归类法


关于我们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

《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

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

官网:https://www.iaecn.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